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夯实基层基础,才能筑牢平安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构建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近年来,我市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和应用工作蹄疾步稳:2017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县、乡两级综治中心;2018年,在高规格建成市级综治中心的同时,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今年,我市对全市综治中心进行规范提升,着力推进规范化示范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2个省级综治中心规范化示范点(市本级综治中心、长安区综治中心及桥西区苑东街道等10个乡级综治中心)已全部达标。
一个综治中心就是一个维护治安的“观察哨”、矛盾纠纷的“调处室”、问题处置的“指挥部”和服务群众的“主窗口”。以综治中心为“体”,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以信息化应用为“翼”,实战效能逐步显现,基层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综治中心为“体”
强化实战功能
10月28日,新华区赵陵铺路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利用中心资源整合优势,协调劳动监察、住建、公安等,同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律师作用,仅用一周时间便圆满解决了一件棘手的劳动欠薪问题。
赵陵铺路街道综治中心,是省级综治中心规范化示范点。该中心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综合协调室、心理咨询室、律师工作室、领导接访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志愿者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综治、司法、民政、社保、城管、住建、计生、宣传等部门入驻,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律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打造形成了“一个窗口受理、一张网格服务、多个后台联动、一个流程解决”的实战模式,今年以来,街道、社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2件,化解率100%。
以赵陵铺路街道为代表,我市综治中心建设,将政法、人社、民政等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强化实战功能,破解维稳工作单打独斗、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不畅、法律维权门路不通、矛盾调解东奔西走等难题,有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长安区和10个省级乡镇(街道)示范点综治中心全部按标准设置了五个功能区和11个功能室。除党委政法委从事综治工作专职人员、部门入驻人员外,各级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岗位、安置退役士官等多种形式配备中心专职人员,加强了工作力量。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协作配合、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应急联动、考核评价、经费保障等各项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以网格化为“基”
保平安促服务
在桥西区苑东街道3514社区,社区网格员们每天手持手机终端,在网格内走访巡查,发现问题或社区内就地解决或上报综治中心,小到井盖破损、垃圾清运,大到孩子上学、老人赡养。
这张“红袖章”们织起的“治安巡防网”,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综治中心的网格化管理中心,由此,许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及时上报及时化解。
网格化是综合执法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工作基础。桥西区苑东街道共建立6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化平台根据问题处置的资格权限,将网格员们上报的问题分拨至街道综合执法大队或区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并反馈结果。街道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试运行以来,该街道网格员已通过手机APP累计上报各类事件信息2604条,已结案2526条,结案率达97%。
服务,是加强网格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综治中心的“底座”,积极推进综治中心与网格化管理一体运行,并依托综治中心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初步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的目标。
以信息化为“翼”
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日前,高邑县万城镇综治中心利用“9+X”信息系统对东蒲底村上报的近一段时间发生的28件事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矛盾纠纷占到了17件。随即,镇综治中心组建了由律师、法官、镇干部组成的普法团队到该村进行普法宣传活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为基层综治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万城镇综治中心接入了“9+X”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及精准法律服务系统。将重点地区、重要路段等视频监控资源有效整合连入,汇聚信息资源。及时将辖区内各类事件通过手机APP进行上报,县、乡镇综治中心协调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并实现了村与市县高清视频通话功能。依托信息化建设,该镇初步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眼更明、耳更灵、手更活”的良性格局。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市、县、乡三级289个综治中心全部联通了“雪亮工程”视频资源,12个省级示范点最大限度地接入了社会视频资源和部门视频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已接入各类视频资源达5.6万路。各级综治中心坚持做到日常视频值守,重点时期24小时开展视频巡查,真正实现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